第九百三十五章 神游陆

推荐阅读:从凡人开始长生证道离谱!宿主新手世界掏出S道具?我不是戏神独步成仙宿舍求生,我被拉进了管理群仙妻如云不败战神杨辰我居然认得上古神文我的替身是史蒂夫夜无疆

    按理说,金兵调集的粮草,应以麦粟为主,为何其中出现这么多的大米?如今长江之北,除却牢牢控制在宋军手中的粮仓,储存的粮食早该被运走。运不走的,也已一烧了之。   沈放粗略估算,此番运粮,大约在五万斤上下。   此处大营,化为五片,一片两小营,一小营五百人,此间至少也有五千人。   军中伙食,自然还有蔬菜肉类,但来路却不与主粮一起。而且眼下仗已打了一年,军中的给养也是越来越差。士卒全靠粟米饱腹,又要打仗,消耗巨大,一日饭量小的也能吃两斤。这五万斤粮,也就抵的五六日。   半个多时辰,收拾已毕。押运的金兵叫民夫拉起骡马空车回转。路上又在路上捡到一个倒霉蛋,还是个瘸子,一样被抓进了队伍之中。车队回转,走到天黑,又行了七八里,到了一处镇子。镇上左右,都有重兵把守。巡逻的士卒,随处可见,比军营之中还要戒备森严。   镇名杨家镇,镇上人早已跑光。但这镇上有一处粮仓,规模更是不小,足足八间大屋。每间都在七丈余长,四丈余宽,高也有丈余。   自古原来,储粮便是天下一等大事。不管是民间粮仓,官府粮仓,军之粮仓,皆是重中之重。   隋唐与宋之早期,储粮仍然多是地下和半地下的仓窖储粮。但南宋之后,因南方更为潮湿,多以地上的仓屋为主。《天圣令·仓库令》乃是唐宋粮仓管理的集大成者,对粮仓和存粮,皆有明确规定。   地下半地下的仓窖,首要防潮。“诸窖底皆铺稾,厚五尺。次铺大稕,两重,又周回着稕。凡用大稕,皆以小稕揜缝。着稕讫,并加苫覆,然后贮粟。”“诸仓窖,皆于城内高燥处置之”。若地下湿,不可为窖者,造屋贮之”。   隋朝时,初对粮仓规模定下标准,为“窖容八千石”,隋朝一石为一百零九公斤,一个标准粮仓,能储粮八十七万斤。但其实粮仓不会放满,一个粮仓,正常存量,也就五十万斤上下。   寻常一立方可存粮一千五百斤,这八间大屋,若都装满,至少也有四百万斤粮食。可供十万大军,二十日之需。   八间大屋更是重兵把守,外围高筑围墙。墙内还有些屋舍。沈放等人都被赶到一处院中。天色已黑,不多时真有人送来晚饭。大桶的粟米粥,还有大饼咸菜。   沈放怕惹人耳目,也不敢打听什么。归元剑杵在身前,更是蹲也蹲不下来。草草吃了几口饭,正想找个地方窝着歇息,待人都睡下,自己在起来打探一番。   谁知大半人还没吃饱,就有一队金兵进来,喝令道:“起来,起来,都起来,卸车了。”   沈放跟着到了院外,就见大院门口,牛车马车骡车驴车,正络绎不绝而来。大院容不得这许多车辆,全部停在门口。车上密密麻麻,垒的又是一麻袋一麻袋的粮食。   一众民夫被赶上前卸车,将麻袋扛进大屋,一层一层摞起。   沈放留意看了,这番运来的,又都是大米。   押运的人更是奇怪,为首的乃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商人,赶车的民夫,一看便是宋人模样。   那商人趾高气扬,大大咧咧,进来院中,跟为首的金将说了几句,便去了后院。看模样对此间甚熟,轻车熟路。   沈放偷眼看准他进了一间屋子,不动声色,跟着众人把粮食搬进仓中。   后面的车辆排成长龙,竟又卸下不下十万斤粮食。   待到终于忙完,一众民夫个个筋疲力尽,回到小院,各自寻地安歇。   沈放也闭目假寐。待到周边鼾声渐起,起身装作如厕。出了小院,外面有金兵值守。翻身上了院墙,伏身猫行几步,已经到了后院。   这后院门前有金兵护卫,院内却是无人。那商人进去的屋内还亮着灯光。取了块汗巾先把面目遮掩,轻轻跃下,两步到了门前,轻轻叩门。   就听里面不耐烦道:“什么人?”   沈放道:“奉命给先生送些肉食酒水来。”   里面商人声音,道:“此番倒是懂事。”就听走动声响,随即“咔嚓”一声开了门闩,“吱呀”推开门来。   沈放上前一步,先是劈面一拳,在那胖子面上开了个染坊。未等那胖子尖叫,已经上前掐住脖子。反脚一钩,带上房门。然后“噼里啪啦”正正反反,连打七八个耳光。打的那胖子一张脸是万紫千红。   那胖子养尊处优,何尝见过此等狠人,早吓的浑身松软。脖子被沈放掐住,也不敢叫喊,支支吾吾道:“好汉饶命,好汉饶命。”

本文网址:http://www.wj97.com/xs/6/6706/61190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wj97.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