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三个观点

推荐阅读:从凡人开始长生证道离谱!宿主新手世界掏出S道具?我不是戏神独步成仙宿舍求生,我被拉进了管理群仙妻如云不败战神杨辰我居然认得上古神文我的替身是史蒂夫夜无疆

    如果问上一世莫道八十多岁时候的人们,   那基本都不会认为,未来短时间内,可控核聚变上能够实现商业化的普及。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就没有看到过科技发展速度快的时候。   而在另一个,格外有想象空间的领域。   太空开发上,在前几世,未来的七十年里,也走得格外缓慢。   此刻人们想象的,期待的,七十年后人类脚步遍及太阳系,生存空间出现巨大变化的事情根本没有出现。   整个世界,绝大多数的人依旧生活在地球上。   整个人类历史中,离开过地球,进入到地外空间的人类数量,   只是从数百人次这个量级,到勉勉强强一万人。   看起来好像有两个量级的跃升,但对比起地球数十亿人,这个比例还是太小太小。   人类对向地外大规模迁徙的期待,依旧遥遥无期。   人类离开地球表面的手段,依旧是火箭推动载人飞船。   在经过二十年代的铺垫过后,   整个三十年代,航天发展上,事实上进入过一个算是繁荣的阶段。   华国在三十年代初,实现了载人登月,   并且在随后的整个三十年代里,逐步在月面,建起了一个半永久的驻人科研基地。   而受到华国的刺激,   阿美利加州某国也紧随其后,在月面尝试建立了一个小型科研基地。   还有一些其他国家,也朝着月球上,陆续扔了不少东西。   在随后的四十年代里,   华国在月面的半永久基地,还陆续进行了一些升级。   最多的时候,华国在月面半永久性基地有超过五十位荷载专家,航天员,共同常驻,   并且在两波人换班的时候,短暂达成过,在月面有超过三位数的人一同在月面基地。   然后,   一切就到此为止了。   受限于化学火箭的运力和运输成本,   在月面的半永久性基地的发展,基本就到了上限。   米国那边的小型基地,甚至随着米国自己的经济情况走下坡路,规模一路萎靡,最低的时候,整个基地只有两个人。   而即便是莫道每一世重来前,   月面基地的物资,绝大部分依旧都需要从地面通过火箭运输上去。   最终,   七十年时间,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和开发,   基本就停留在,月面有一个四五十人常驻的半永久研究基地,   以及完成了火星载人登陆,并且有一个大多数时候无人的,小型半智能的研究平台的程度。   可以说,距离大多数人期待的,城市规模的迁徙,依旧是遥遥无期。   某种程度上,   这是多项重要科技发展没有突破,带来的连锁成果。   可控核聚变没有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也是太空探索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而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重要技术,也都是一样,即便是过去七十年,依旧没有取得突破。   在医学上,癌症的发病机理和治疗依旧没有完全破解。   在计算机方面,量子计算机依旧停留在实验室。   通信方面,量子通信依旧只能是用作一些特殊通信需求下的量子加密,普遍意义上的量子通信依旧看不到实现的希望。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人类寿命的上限依旧找不到突破点。   虚拟世界的技术,依旧停留在一种尴尬的境地。   七十年的时间,整个世界的确有着不少的变化。   但都是一些细节上带来的变化。   但基本没有颠覆性的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变,带来的整个生活模式的差距。   ……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人们持有的想法和认知,基本都是,   人类能够达到的上限,可能比以前大多数人们预想的都要低。   不少人都比较消极的认为,   人类的上限,或许就是现在这样了。   为此,   当时的人们提出了三个方向的观点。   第一种是,   “人类智力上限悖论。”   人类科技发展已经到人类普遍智力能够支撑的上限。   但是人类,又没有足够的智力去支撑,开发继续提升人类智力的科技。   这一点,算是更早之前,另一种观点的延续:即人类的知识和技术在积累,如果有一天,新一代的人类,花费一辈子的时间都无法学习完他之前该领域累积下来的技术,那自然,人类的技术就停滞不动了,都走不到边界,怎么探索边界之外的东西。   第二种观点就是,   “人类思维单一理论。”   这基本就是先前那句,某项技术存在于人类的‘背面’的话的延续。   绝大多数人类,虽然智力上和性格上有差距。   但身为人类,基本有一个属于人类共性的,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框架。   这种认知框架,让人类有了属于人类的基本认知。   但也让人类的思维在一种宏观上,有一种趋同性。   缺少在种群上的差异化。   可能有一个关键的理论,就存在于人类思想的角落里,   但它在人类思维的背面,人类思维的共性,让人类永远找不到他。   就像是对于二维生物来说的第三个方向的存在。   或许,通过和另一个星球上不同于人类的文明的交流,能够让人类找到这种思维上的盲区。   但遗憾的是,人类走不出去。   如果的确如此,这显然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绝望。   第三个观点则是。   “地球缺少关键物质理论。”   地球的物质资源可以说是相当丰富,   但也不敢说,地球上有所有人类需要的物质。   或许就有一个关键的,人类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物质,地球上没有。   比如实现室温超导的材料,比如能够实现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材料,   或许在某个遥远的星球,满地都是。   但还是同样的问题,人类找不到它,   在现阶段,人类也离不开地球太远。   不离开地球,就没办法发展更高的科技,   同时,不发展更高的科技,就不能离开地球。   这也是种悖论。   这三个方向的观点,   其实都体现了出当时人们对科技发展的一种悲观。   为此,   当时还有两句较为着名的话。   一句是,   “在宇宙幽暗的海洋中,可能随时都有浪花溅起。”   “浪花高高的溅起,然后转瞬就又再落下。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们也是其中一朵。我们以前,或许总是乐观的认为,我们人类是特殊的。”   “但事实上可能证明,我们可能并没有那么特殊。”   另外句是,   “我们发展的科学是研究世界的规律,但不是每一条规律都对现阶段的我们现阶段的科技有作用。”   “我们不可能指望,世界像我们预想的那样,让科技的发展像是一条阶梯,可以一层层从低处往上爬。哪有那么正好的事情。”   “科学或许可以无止境的进步,科技就永远停在现在这种状态,也不是没有可能。”   “科技的发展或许不是一条均匀的阶梯,而是每一步都是孤岛。”     

本文网址:http://www.wj97.com/xs/2/2405/24581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wj97.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