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0章 火箭的入轨精度就是导弹的命中精度
推荐阅读:从凡人开始长生证道、离谱!宿主新手世界掏出S道具?、我不是戏神、独步成仙、宿舍求生,我被拉进了管理群、仙妻如云、不败战神杨辰、我居然认得上古神文、我的替身是史蒂夫、夜无疆、
应该说,基础型东风31并不能算是一种性能出色的弹道导弹。</br> 如果按照早年间8000公里的门槛来分类,甚至只能勉强摸到洲际导弹的边而已。</br> 好在这次任务的难点主要在于飞网机构,就连执行拦截任务的卫星本身也是一次性的,会跟着被捕获的空间碎片一起坠入大气层中烧毁。</br> 所以对于平台的要求并不高,预计的发射载荷也就是100kg左右的水平而已。</br> 只要能做好火箭主动段的能量管理,成功入轨并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br> 同时,因为可以在满足一定要求的硬化地面上直接用发射车进行冷发射,也并不需要占据一个宝贵的卫星发射工位,对于现阶段已经接近饱和的发射系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好消息——</br> 华夏在航天领域虽然起步并不算晚,但长期以来受制于国力所限,向这方面倾注的资源都比较有限。</br> 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从92年初立项一直到第一阶段结束,十多年时间的总预算只有区区百亿人民币的量级而已。</br> 在这种情况下,工程技术人员能够通过精耕细作的方式保证项目进度和发射成功率就已经称得上是奇迹,至于“走量”的问题自然只能放到次要地位去考虑。</br> 发射次数少,经验自然就少。</br> 经验少,为了保证成功率,就要用更长时间进行更细致的准备。</br> 因此在目前这个阶段,华夏三大发射场的航天发射周期都相当漫长。</br> 像2004年下半年内发射7次,就已经是突破极限、值得专门发文庆祝的“超频”水平。</br> 而冷战巅峰期美苏那种几天一次发射任务的疯狂频率,在当年的华夏看来几乎就跟科幻电影一样。</br> 其实原本,华夏国内本身也没有太多的卫星发射需求,和发射能力之间的矛盾还不算太明显。</br> 真要说起来,还是常浩南自己在进入新世纪以后,通过海洋一号和青鸾星座两个项目,强有力地推动了华夏在航天应用领域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对于在轨卫星数量的需求。</br> 某种程度上的作茧自缚了属于是。</br> 总之,在常浩南把这个想法写成报告提交上去之后,几乎是一路绿灯地得到了批准。</br> 并且是由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殷良兴亲自负责和他对接。</br> 与很多国企那种一把手负责管,二把手负责具体业务的模式不同,这位殷良兴总经理是实打实的专业出身。</br> 直到两年多以前还在负责具体的一线研发工作。</br> 应该和常浩南有着不少的共同语言。</br> 果然,在见面之后,两人只是经过了简单的寒暄,便迅速进入了正题。</br> “根据合作伙伴为我们提供的情况,预计在今年秋季9-10月份,会有一次强度相对较大的太阳风暴,届时很多在轨运行的航天器都会受到干扰,并且轨道运行参数也可能出(本章未完,请翻页)</br> https://www.shw9.cc。https://m.shw9.cc </br>
本文网址:http://www.wj97.com/xs/2/2078/73859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wj97.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